【网事丰碑】之四:从“代管”到“直管” 恩施电网的必由之路

发布日期: 2015-12-24 信息来源: 国网湖北电力

对于恩施供电公司来说,2012年10月25日,具有特殊的意义。就在这一天,由湖北省电力公司代管的历史终于划上句号,“代管”从此变成“直管”。

为什么要选择“直管”?

答案其实就在恩施电网的发展史中。

在人们的印象中,过去的恩施神秘而遥远。因其交通极为不便,10年前,即使是湖北人,去过恩施的也不多。

恩施供电公司的一位领导干部告诉我们,过去,说起恩施,如果只用一个字,那就是“穷”;如果用两个字,那就是“落后”。

然而,那时的恩施,也有令当地人自豪的地方。

探寻代管供区的电网发展史,我们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曾经的代管供区,大都是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

恩施也是如此。

集“老、少、边、穷”于一身的恩施州,是湖北省内仅次于宜昌的第二大水能基地,理论蕴藏量为509万千瓦,可开发349万千瓦。

恩施供电公司熟悉电网发展史的党委书记田锦贵娓娓道来:1958年,恩施地区第一个水电站——来凤县老虎洞水电站正式投产。此后,各地陆续开始开发小水电。开发的路子大体是,先建一个“电站”,然后逐渐形成以“电站”为中心、辐射周边的“电网”。通常一个“电站”覆盖一两个乡的供电,县城用电依靠装机相对大一些的电站。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70年代中后期。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恩施州各县市相继完成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电源的发展推动了电网的发展,其资产归属地方政府所有。由此形成的体制便是“自建自管自用”。

“春江水暖鸭先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百姓用电需求的增长,恩施电力的有识之士最先意识到:水电资源的优势最终弥补不了单打独斗的劣势。

时任恩施供电公司纪委书记的薛昌伦曾任巴东县电力公司经理,他对此感触极深。

巴东与宜昌(宜昌电网为直管供区)毗邻。早在1983年,巴东电网就并入了宜昌电网,薛昌伦和他的同事们也较早感受到自管与直管的差别。

譬如电网建设,“自建自管自用”体制下的县市供电公司普遍面临自有资金不足,融资无门,电网建设与改造资金紧缺的困境。很长一段时间,巴东电网都是分为南北两块电网单独运行。1995年,巴东县电力公司向湖北省电力公司借款350万元,建成巴东县城到野三关的110千伏线路,巴东电网才形成环网运行。

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实行同网同价,亦称“两改一同价”,这一惠民政策最终成为恩施电网从自管到代管的催化剂。

为了解决农村电网改造的资金来源问题,1999年3月,恩施州人民政府撤销恩施州电网管理局,组建恩施州电力总公司。同年6月,恩施州人民政府委托湖北省电力公司对州电力总公司实行人、财、物代管。湖北省电力公司委托州电力总公司对州属县市供电企业实行代管。

代管期间,湖北省电力公司对恩施州农村电网累计批复投资27.42亿元,先后实施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两改一同价”),“户户通电”工程、2008年雪灾恢复工程、中西部农网完善工程等。其中,“两改一同价”每年减轻全州农民负担1亿元,“户户通电”工程实现全州100%通电率。这些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和老百姓对电的基本需求,也让地方政府看到了“代管”的成效。

但是,由于恩施州电力总公司与省电力公司仅仅只是“代管”关系,投资渠道不畅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恩施州电力总公司通过返本付息电价政策有一些贷款,各县市公司基本无电网投资来源。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用电卡口、低电压、安全隐患、电源接入、用户报装等各种问题开始显现。

2010年,薛昌伦带队到邻近的湘西、神龙架等已经直管的兄弟单位学习、调研。发现2000年实现直管的湘西供电公司,其所在的湘西自治州国土面积1.5万平方公里, 110千伏变电站就有33座。而恩施州国土面积2.4万平方公里, 110千伏变电站却只有19座。

这就是差别,这就是差距。

事实证明:靠恩施自己的力量,无法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电网。

事实同样证明:就供电保障能力而言,无论省内省外,直管的地方没有一个比代管的差。

结论:不直管就会落后,落后就会被动。

对此,地方党委政府洞若观火,社会各界同样看得很清。

历史最终做出了选择……

“直管”带来了什么——加快电网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

选择直管,最直接的动因是通过理顺管理体制,畅通电网投资渠道。

统计数据显示: 1999年—2010年(代管期间),湖北省电力公司对恩施州农村电网累计批复投资27.42亿元;2012年—2014年(直管以后的两年),湖北省电力公司为弥补恩施电网建设滞后问题,累计批复开工项目投资达28.5亿元。其间,2012年,启动3个110千伏、3个35千伏输变电项目,目前都已投产发挥作用。2013年,新开工17个项目。2014年,新开工11个项目。

恩施州的普通民众或许并不清楚投入电网建设的资金到底有多少,但对于身边那些新建或在建的电力项目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却是一清二楚。

湖北民族学院,恩施州的最高学府。学校现有常驻人口4万人,其中在校学生3.2万人,宿舍5000余间。恩施的冬天,无论北方还是南方的学生都不习惯,同学们早就盼着安装空调。目前学院的用电负荷近5000千瓦,如果为学生宿舍全部安装空调,需要增容5000千瓦。时任恩施供电公司党委书记的许子武带领客户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到湖北民族学院走访时,学院后勤处处长郭志斌提出了增容要求。

许子武表示,恩施供电公司将全力支持。因为他心里有底,学院所在供区以前主要由35千伏土桥坝变电站供电,该变电站主变已满载运行,过去要想增加一倍的用电容量,显然不可能。但新近建成投运的三孔桥(土桥坝)110千伏变电站,大大缓解了周边地区的供电情势,为学生宿舍安装空调,增容将不再是难事。

宣恩县椒园镇过去没有变电站,工业园区的用电无法保证。园区副主任杨介明说,2013年10月,35千伏椒园变电站一投运,入园企业骤增。

便利的交通、良好的生态环境、奇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物产资源……如今,恩施已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

位于利川市谋道镇的苏马荡,是个鄂渝交界之处的小村落。作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此地森林密布、气候宜人、宁静而自有风情。

恩施至利川的高速公路里程为57公里,非常便利。沿途桥多、隧道多,司机告诉我们,最长的隧道长达6千多千米。细雨绵绵,云雾缭绕,车窗外的风景就像一幅水墨画,令人心旷神怡。

在土家话里,“苏马荡”的意思是“老虎喝水的地方”。

近年来,原住居民不足500人的苏马荡,成了开发商眼里的香饽饽——云集了300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数以几十亿的资金涌向这里。颜色形状各异的钢筋水泥之躯踏破了苏马荡山间原本大片的绿。

10月下旬,谋道供电所所长刘进军的办公室已烤起了火。刘进军笑着解释,这里海拔有1400多米,夏天凉快,冬天寒冷,一年要烤6个月的火。武汉、重庆等火炉城市的外地人到这里买房子,主要是为了在这里避暑消夏。

在苏马荡,我们碰到开发商赖本贵。这位重庆老板说,2012年到苏马荡搞房地产,在用电方面得到供电所的许多帮助。当初楼盘项目用电,从报装到供电,只用了12天时间。

刘进军说,今年夏天,苏马荡一下涌入8万多人,水、气、电、交通、通信都受影响。此前送往苏马荡的只有一条10千伏线路,遇到用电高峰,跳闸实难避免。2014年店子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运。配套线路中有一条是专门送苏马荡的10千伏线路,现在,这里用电无忧。

“直管”带来了什么——提升服务水准

如果说电网状况体现的是硬实力,那么服务质量体现的则是软实力,这两种实力,都很容易为社会公众所感知。

恩施电网直管后,服务水准究竟有多大程度的提升,业内人士认为,一看急时,二看平时。

2014年2月7日至18日,恩施州境内数次出现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部分山区积雪达50厘米,导线最大覆冰超过40毫米,巴东、利川受灾尤为严重,35千伏以上输电线路超过2008年特大冰雪灾害损毁程度,造成18.4万户用户停电。

看着在皑皑白雪里抢修线路的供电职工,巴东绿葱坡的村民心急如焚,这么大的雪,这么大的灾,没有两三个月,怕是恢复不了供电。

就在恩施供电公司员工全力抢修之际,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尹正民高度关注恩施的抗冰抢险工作,并调集省电力检修公司、省送变电工程公司和武汉、襄阳、荆州供电公司的应急抢险队700多人、带着90多台车辆和救灾物资等优势资源相继赶赴恩施支援,并投入无人巡线机等先进的装备,大大提高了抢修的效率。

齐岳山,平均海拔1600多米,位于山顶的一基铁塔从底部三分之一处拦腰折断,导致利川市谋道、建南两个乡镇部分用户无电。省电力公司应急指挥部得知情况后,立刻调派荆门、荆州供电公司两台应急发电车,连夜赶往谋道镇。

刘进军说,发电车只能保镇上的照明,许多村民仍然没有电用,但看到从外面调来的发电车和正在抢修的电力工人,村民们就觉得有盼头,心情也不像今夏那样焦急。遇到晴天,村民们把自备的柴油发电机和洗衣机搬到了池塘边,一边洗衣服,一边拉家常,别是一番风景。

2014年2月21日,恩施电网受损设施全部修复。这一结果,不仅受灾的村民没有想到,也出乎恩施公司所有人的预料,因为单凭恩施电网自己的力量,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这么快就恢复正常供电。

遇到紧急情况时,直管,带来的是集团作战的优势。而平时的服务则更见自身的功力。

与多位基层供电所长交谈,他们均表示,直管后,服务要按国家电网的统一标准,员工们压力山大,必须用辛勤的工作,换来客户的满意。

怎样才能让客户满意?

宣恩县亚麦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厂长黄华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今年8月的一天,厂里12个平板炉、3个旋转炉正在烘烤蛋糕和面包,突然停电了。时间一长,产品报废,就会造成几万元的损失。黄华一急,就把电话直接打给椒园供电所所长吴国军。吴国军告知,是过路车辆撞断电杆造成的停电,抢修需要时间,你们情况特殊,我马上向领导汇报,请求派发电车支援。

发电车及时赶到,生产照常进行。除了发电的油钱客户自己出,其它费用一分不收。

黄华说,这件事,我不会忘记。

对于恩施供电公司来说,2012年10月25日,具有特殊的意义。就在这一天,由湖北省电力公司代管的历史终于划上句号,“代管”从此变成“直管”。

为什么要选择“直管”?

答案其实就在恩施电网的发展史中。

在人们的印象中,过去的恩施神秘而遥远。因其交通极为不便,10年前,即使是湖北人,去过恩施的也不多。

恩施供电公司的一位领导干部告诉我们,过去,说起恩施,如果只用一个字,那就是“穷”;如果用两个字,那就是“落后”。

然而,那时的恩施,也有令当地人自豪的地方。

探寻代管供区的电网发展史,我们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曾经的代管供区,大都是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

恩施也是如此。

集“老、少、边、穷”于一身的恩施州,是湖北省内仅次于宜昌的第二大水能基地,理论蕴藏量为509万千瓦,可开发349万千瓦。

恩施供电公司熟悉电网发展史的党委书记田锦贵娓娓道来:1958年,恩施地区第一个水电站——来凤县老虎洞水电站正式投产。此后,各地陆续开始开发小水电。开发的路子大体是,先建一个“电站”,然后逐渐形成以“电站”为中心、辐射周边的“电网”。通常一个“电站”覆盖一两个乡的供电,县城用电依靠装机相对大一些的电站。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70年代中后期。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恩施州各县市相继完成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电源的发展推动了电网的发展,其资产归属地方政府所有。由此形成的体制便是“自建自管自用”。

“春江水暖鸭先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百姓用电需求的增长,恩施电力的有识之士最先意识到:水电资源的优势最终弥补不了单打独斗的劣势。

时任恩施供电公司纪委书记的薛昌伦曾任巴东县电力公司经理,他对此感触极深。

巴东与宜昌(宜昌电网为直管供区)毗邻。早在1983年,巴东电网就并入了宜昌电网,薛昌伦和他的同事们也较早感受到自管与直管的差别。

譬如电网建设,“自建自管自用”体制下的县市供电公司普遍面临自有资金不足,融资无门,电网建设与改造资金紧缺的困境。很长一段时间,巴东电网都是分为南北两块电网单独运行。1995年,巴东县电力公司向湖北省电力公司借款350万元,建成巴东县城到野三关的110千伏线路,巴东电网才形成环网运行。

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实行同网同价,亦称“两改一同价”,这一惠民政策最终成为恩施电网从自管到代管的催化剂。

为了解决农村电网改造的资金来源问题,1999年3月,恩施州人民政府撤销恩施州电网管理局,组建恩施州电力总公司。同年6月,恩施州人民政府委托湖北省电力公司对州电力总公司实行人、财、物代管。湖北省电力公司委托州电力总公司对州属县市供电企业实行代管。

代管期间,湖北省电力公司对恩施州农村电网累计批复投资27.42亿元,先后实施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两改一同价”),“户户通电”工程、2008年雪灾恢复工程、中西部农网完善工程等。其中,“两改一同价”每年减轻全州农民负担1亿元,“户户通电”工程实现全州100%通电率。这些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和老百姓对电的基本需求,也让地方政府看到了“代管”的成效。

但是,由于恩施州电力总公司与省电力公司仅仅只是“代管”关系,投资渠道不畅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恩施州电力总公司通过返本付息电价政策有一些贷款,各县市公司基本无电网投资来源。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用电卡口、低电压、安全隐患、电源接入、用户报装等各种问题开始显现。

2010年,薛昌伦带队到邻近的湘西、神龙架等已经直管的兄弟单位学习、调研。发现2000年实现直管的湘西供电公司,其所在的湘西自治州国土面积1.5万平方公里, 110千伏变电站就有33座。而恩施州国土面积2.4万平方公里, 110千伏变电站却只有19座。

这就是差别,这就是差距。

事实证明:靠恩施自己的力量,无法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电网。

事实同样证明:就供电保障能力而言,无论省内省外,直管的地方没有一个比代管的差。

结论:不直管就会落后,落后就会被动。

对此,地方党委政府洞若观火,社会各界同样看得很清。

历史最终做出了选择……

“直管”带来了什么——加快电网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

选择直管,最直接的动因是通过理顺管理体制,畅通电网投资渠道。

统计数据显示: 1999年—2010年(代管期间),湖北省电力公司对恩施州农村电网累计批复投资27.42亿元;2012年—2014年(直管以后的两年),湖北省电力公司为弥补恩施电网建设滞后问题,累计批复开工项目投资达28.5亿元。其间,2012年,启动3个110千伏、3个35千伏输变电项目,目前都已投产发挥作用。2013年,新开工17个项目。2014年,新开工11个项目。

恩施州的普通民众或许并不清楚投入电网建设的资金到底有多少,但对于身边那些新建或在建的电力项目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却是一清二楚。

湖北民族学院,恩施州的最高学府。学校现有常驻人口4万人,其中在校学生3.2万人,宿舍5000余间。恩施的冬天,无论北方还是南方的学生都不习惯,同学们早就盼着安装空调。目前学院的用电负荷近5000千瓦,如果为学生宿舍全部安装空调,需要增容5000千瓦。时任恩施供电公司党委书记的许子武带领客户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到湖北民族学院走访时,学院后勤处处长郭志斌提出了增容要求。

许子武表示,恩施供电公司将全力支持。因为他心里有底,学院所在供区以前主要由35千伏土桥坝变电站供电,该变电站主变已满载运行,过去要想增加一倍的用电容量,显然不可能。但新近建成投运的三孔桥(土桥坝)110千伏变电站,大大缓解了周边地区的供电情势,为学生宿舍安装空调,增容将不再是难事。

宣恩县椒园镇过去没有变电站,工业园区的用电无法保证。园区副主任杨介明说,2013年10月,35千伏椒园变电站一投运,入园企业骤增。

便利的交通、良好的生态环境、奇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物产资源……如今,恩施已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

位于利川市谋道镇的苏马荡,是个鄂渝交界之处的小村落。作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此地森林密布、气候宜人、宁静而自有风情。

恩施至利川的高速公路里程为57公里,非常便利。沿途桥多、隧道多,司机告诉我们,最长的隧道长达6千多千米。细雨绵绵,云雾缭绕,车窗外的风景就像一幅水墨画,令人心旷神怡。

在土家话里,“苏马荡”的意思是“老虎喝水的地方”。

近年来,原住居民不足500人的苏马荡,成了开发商眼里的香饽饽——云集了300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数以几十亿的资金涌向这里。颜色形状各异的钢筋水泥之躯踏破了苏马荡山间原本大片的绿。

10月下旬,谋道供电所所长刘进军的办公室已烤起了火。刘进军笑着解释,这里海拔有1400多米,夏天凉快,冬天寒冷,一年要烤6个月的火。武汉、重庆等火炉城市的外地人到这里买房子,主要是为了在这里避暑消夏。

在苏马荡,我们碰到开发商赖本贵。这位重庆老板说,2012年到苏马荡搞房地产,在用电方面得到供电所的许多帮助。当初楼盘项目用电,从报装到供电,只用了12天时间。

刘进军说,今年夏天,苏马荡一下涌入8万多人,水、气、电、交通、通信都受影响。此前送往苏马荡的只有一条10千伏线路,遇到用电高峰,跳闸实难避免。2014年店子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运。配套线路中有一条是专门送苏马荡的10千伏线路,现在,这里用电无忧。

“直管”带来了什么——提升服务水准

如果说电网状况体现的是硬实力,那么服务质量体现的则是软实力,这两种实力,都很容易为社会公众所感知。

恩施电网直管后,服务水准究竟有多大程度的提升,业内人士认为,一看急时,二看平时。

2014年2月7日至18日,恩施州境内数次出现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部分山区积雪达50厘米,导线最大覆冰超过40毫米,巴东、利川受灾尤为严重,35千伏以上输电线路超过2008年特大冰雪灾害损毁程度,造成18.4万户用户停电。

看着在皑皑白雪里抢修线路的供电职工,巴东绿葱坡的村民心急如焚,这么大的雪,这么大的灾,没有两三个月,怕是恢复不了供电。

就在恩施供电公司员工全力抢修之际,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尹正民高度关注恩施的抗冰抢险工作,并调集省电力检修公司、省送变电工程公司和武汉、襄阳、荆州供电公司的应急抢险队700多人、带着90多台车辆和救灾物资等优势资源相继赶赴恩施支援,并投入无人巡线机等先进的装备,大大提高了抢修的效率。

齐岳山,平均海拔1600多米,位于山顶的一基铁塔从底部三分之一处拦腰折断,导致利川市谋道、建南两个乡镇部分用户无电。省电力公司应急指挥部得知情况后,立刻调派荆门、荆州供电公司两台应急发电车,连夜赶往谋道镇。

刘进军说,发电车只能保镇上的照明,许多村民仍然没有电用,但看到从外面调来的发电车和正在抢修的电力工人,村民们就觉得有盼头,心情也不像今夏那样焦急。遇到晴天,村民们把自备的柴油发电机和洗衣机搬到了池塘边,一边洗衣服,一边拉家常,别是一番风景。

2014年2月21日,恩施电网受损设施全部修复。这一结果,不仅受灾的村民没有想到,也出乎恩施公司所有人的预料,因为单凭恩施电网自己的力量,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这么快就恢复正常供电。

遇到紧急情况时,直管,带来的是集团作战的优势。而平时的服务则更见自身的功力。

与多位基层供电所长交谈,他们均表示,直管后,服务要按国家电网的统一标准,员工们压力山大,必须用辛勤的工作,换来客户的满意。

怎样才能让客户满意?

宣恩县亚麦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厂长黄华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今年8月的一天,厂里12个平板炉、3个旋转炉正在烘烤蛋糕和面包,突然停电了。时间一长,产品报废,就会造成几万元的损失。黄华一急,就把电话直接打给椒园供电所所长吴国军。吴国军告知,是过路车辆撞断电杆造成的停电,抢修需要时间,你们情况特殊,我马上向领导汇报,请求派发电车支援。

发电车及时赶到,生产照常进行。除了发电的油钱客户自己出,其它费用一分不收。

黄华说,这件事,我不会忘记。

国网湖北电力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