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乎为谁所有,重要的是为谁服务”,“供电产权上划,地方政府交出的是责任,得到的是保障”,这样的共识,促成了当阳电力管理体制的“完美转身”———
湖北当阳,三国故地。1991年,华中地区首家电力联营体在这里诞生,名动全国的“当阳联营模式”就此发端,近20年后,焦点再次对准当阳:
2010年5月19日,地方供电产权无偿划转协议签订,当阳一只脚迈进了直管的大门,大幕再启。
联营之路能走多远?
1991年12月20日,当阳电力联营公司成立,华中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国家电网与地方电网的联营企业诞生。
联营双方,一方是属地方政府领导的当阳市电力局,一方是属电力系统管理的宜昌供电局当阳分局。
而在此之前,双方为互争供区“摩擦”不断。“摩擦”的结果,是重复建设浪费惊人,供电质量十分低下。时有一句民谣:“建市建个鬼,停电又停水”(当阳于1988年建市),民怨由此可见一斑。
联营后,当阳电力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的紧密型联营体制,“分力”变“合力”,迅速迸发出巨大的生命力。上世纪九十年代,当阳市先后出台了110千伏城北输变电工程社会集资、110千伏枝胡线集资、三次综合电价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原宜昌地区电力局则在用电指标、电网规划、行业管理等方面给予了足够的“照顾”。
双边政策的滋润,让当阳电网在以后的十多年里开始了其跳跃式发展:仅在联营后的8年时间内,当阳电网建设总投资达1.2亿元,超过了联营前双方30年投资总和的5倍。
在特定的年代,联营体制为解决大小电网之争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路子,被《人民日报》誉为“在全国开创先河”,原电力部专门发文推广其经验,“当阳模式”声名鹊起。
近二十年后,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不得不佩服当年改革者们的勇气和智慧: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敢于突破所有制的界限,为消除大小电网之争打开了一扇“阿里巴巴之门”,在农电体制改革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问题是,“联营之路能走多远”?
早在1998年,一位业内人士就指出,当阳电力联营体是在电力短缺的背景下诞生的。“地网”和“国网”的主管部门,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电力资源而走到了一起。一些一时难以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暂时被搁置起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力服务的高要求,电力联营公司的纽带地位开始下降。特别是随着地方集资政策的终止,当阳电力联营公司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农网改造和城乡同网同价使这一矛盾更加尖锐。农网改造的巨额资金投入使当阳公司的经营压力剧增;而同网同价则使得公司创建之初享受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被取消,当阳电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大打折扣,也直接影响到当阳市地方经济的发展。
权威人士分析认为,其核心问题是,电力联营公司不是严格按照《公司法》组建的现代企业形态。投资方的责、权、利不清,导致联营公司既与省电力公司不是同一个利益主体,与地方政府也不是同一个利益主体,无法获取其中一方的持续支持。
产权成为纠结的焦点。
在当阳公司的成长期,只要有利于当阳电力建设,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出资双方一直回避产权及其收益问题。
但形势的发展,已经到了不得不从根本上解决由产权导致的体制性障碍的关口。
木店,当阳城区西南邻近荆宜高速公路的一个小山村。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山坡,如今一个拥有34家建筑陶瓷生产及配套企业,年产值30亿元的现代化工业园区拔地而起,当阳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雄心勃勃打造“三峡瓷都”的蓝图正火热变现。三年间,该片供电负荷从100多千瓦迅速攀升到3.4万千瓦,全部建成后预计报装容量达20万千伏安,电力保障已成为“三峡瓷都”计划的关键要素之一。
这仅仅是当阳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与此相对应的是,2005年8月,当阳电网最高负荷刚刚突破10万千瓦,2008年就突破15万千瓦,2009年突破20万千瓦,2010年中已达到24万千瓦。
面对县域经济谋求更快更大发展的背景,当阳电力人忧喜交加。作为当阳供电主电源的220千伏长坂坡变电所已经满载,主变容载比已经低于下限值。即将投运的110千伏木店变电站从送电之日起就将满载,急需升压到220千伏。今年上半年,木店工业园区2条生产线已因供电问题无法满负荷生产。
据当阳电网“十二五”规划,需要投入近7亿元资金,才能满足建设需求。如此庞大的投入,对于自负盈亏的当阳电力联营公司而言,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地方财政也是无力负担,而体制障碍和产权问题,又使得省电力公司的投资无法进入当阳,地方政府看着干着急,省电力公司有心无力。
“算大账,不要算小账”
“联营体制利于办小事,不利于办大事,要算大账,不要算小账。”当阳市委书记袁卫东曾有过这样的论断。
袁卫东所说的“小事”,是指在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项目电力配套上一定的灵活权,即当阳公司可以承担一定的引资项目配电建设,为政府分担一定的投资压力。他所说的“大事”,是当阳电网根本性的投资渠道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小打小闹”,已无法跟上当阳县域经济这列呼啸前行的高速列车。
2010年1月5日,当阳市委召开常委会议,专题研究供电产权上划事宜,与会的焦点话题很快围绕“算账”展开:
当阳电力联营公司2009年底资产总额已达2.44亿元,地方供电产权占71.7%,按所有者权益核算,地方供电产权也有4000多万元的收益。几千万的净资产就这样交出去,划不划算?
当阳电力一旦直管,今后政府在招商引资的电力配套方面会失去一定的灵活权,会不会对招商引资有负面影响?
当阳公司2009年纳税达2875万元,是地方纳税大户。直管后,地方税收会不会大幅下降?
这样的一些担心和考虑,从既得利益出发,也不无道理。
但当阳市的主要领导看得更远。
袁卫东深知靠社会责任和联营体制的感情相关性,国家大网会给予当阳一时的支持,但无法形成长期的稳定的投资主渠道。
“国家大网有无可比拟的资金优势、专业优势和服务优势”,曾长期在电力直管县工作的当阳市代市长郑廷贵感触颇深。
于是有了另外一番“大账”。
直管后,当阳电网纳入大电网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有国家电网的支持,将解决日趋紧迫的局部供电卡口问题,并从根本上推动当阳电网“脱胎换骨”,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从而去掉了政府的一块“心病”。从现实的角度比较,国家电网的“大手笔”,显然也不是区区几千万的产权收益所能比拟。
在招商引资方面,国家执行差别电价的监督越来越严格,出“优惠牌”、“打擦边球”难以持久,最终比拼的是“软环境”,电网坚强了,服务平台坚实了,服务通道畅通了,更有利于招商引资。而且,严格执行电网系统统一的服务理念和标准、规范,对民生也是一大利好。
至于税收,企业所得税会有一定减少,其他税收随着电网建设的加速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或直接或间接增大地方税收。
算账之余,袁卫东的心头还有另外一层考虑:2008年当阳“4.8”风灾期间,全市三分之二的用户断电,当阳电网几近瘫痪。省电力公司迅速反应,调集全省多路大军600多号人马星夜驰援当阳,不到三天的时间全面恢复供电。省电力公司的“义举”,使当阳市主要领导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见证了国家大网履行社会责任的整体力量和“铁军”作风,油然多了几分感佩。
算账的,不只当阳市的官员。同一时间,当阳公司的干部职工也在热议“上划”,当阳公司现任总经理朱涛给职工算了这样一笔账:经过多年积累,公司的小日子还算过得去,但如果折算大网的支持性投入,实质是一个亏账,而且几个大工程在即,随便一个大工程的投入,就将使公司“一夜回到解放前”。更重要的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公司的管理基础、手段和发展水平和直管单位的差距越来越大,必须主动求变。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市委常委会在这样一句调侃中愉快结束。对当阳市抛出的“橄榄枝”,省电力公司欣然回应。当阳电力在“下一个路口”的“完美转身”,水到渠成。
变化,比预想的来得更猛烈些。
7月20日,东湖之滨。在签订产权划转正式协议之后,当阳市和省电力公司领导再次会晤。
“经济发展到哪里,电网就延伸到哪里”,省电力公司力挺当阳电网建设提速。
事实上,当阳一个“火热”的电网建设新局面正在显现。
由省电力公司投资6000万元的110千伏木店输变电工程将于近期投产,一解工业园区的燃眉之急。
关于110千伏木店变升压为220千伏的建设项目,省电力公司主管部门当场表态,纳入省电力公司基建项目库,特事特办,尽快启动。
当阳在电网规划方面的底气也足了起来。一个以更高的起点、更高的标准来要求的电网规划正在“回炉重修”之中。据悉,三年内,当阳电网将注入数亿元,实施17个建设项目,脱胎换骨指日可期。
而且,在即将启动的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中,当阳将享受“直管县”待遇,这对当阳新农村建设无疑是一个特大的利好。
地方招商部门更是一块石头落了地。以往招商过程中,出于电力保障的担忧,多少有些顾虑,甚至错失了一些机遇。如今可以放心承诺,放手招商。今年上半年,当阳市已签约500万元以上项目55个,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15个,建筑陶瓷产业集群被认定为全省60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第一批到当阳投资的帝豪陶瓷,原计划上马三期工程。受当阳电力即将直管、投资环境进一步趋好的鼓舞,在一年时间内一口气再上两期,并正在谋划第六期工程。
一场以“我比直管差多少,我向直管学什么”为题的大讨论正在当阳公司升温。当阳公司发动全员对照行业标准和管理要求,从电网发展、安全风险管理、标准化、信息化、基础管理、队伍素质等各个方面,开展“十查十比十学”,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与行业管理模式和国网公司“三集五大”的管理要求并轨。
当阳公司安全生产黄金联赛应运而生。通过“查、比、学”,当阳公司正视安全生产责任不到位、作业不规范的问题,引入竞争淘汰机制,全面导入标准化作业,所有生产单位通过三个月一轮的淘汰赛,争夺每季度的联赛标杆。“过去有些懒散的游击习气,现在规范多了”,该公司安全总监这样说。
变化也在该公司其他领域悄然发生。集控运行管理正逐步向35千伏变电站延伸,安全性评价系统、输变电生产管理系统、营销管理系统等现代化管理手段逐步引入。绩效管理的推行,则使员工的执行节奏进一步加快。
宜昌供电公司总经理姚太和认为,体制改革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更要从观念、管理和环境等各个方面配套推动改革的“软着陆”,以体改促建设,以建设促发展,达到电网发展和企业管理“双提升”的效果。
潜移默化的,还有员工的心智模式。2008年抗击特大风灾的战斗现场,老百姓看到了两支“国家电网”:一群人身着灰色的“国家电网”装,另一群人则是身着蓝色的“国家电网”装。当地老百姓通过口音识别后调侃到:原来电力不是一样的,灰色装是大地方的,蓝色装是当阳小地方的。
老百姓的无心之语,让当阳公司的领导认识到:融入国家大网,必须强化员工对“国家电网”的认同。当阳电力职工很快穿上了全省统一制式的“国网服”,而且公司各类标志、行为规范、核心价值观随之烙上鲜明的“国网印”。“我是国家电网人”,观念转变先于身份转变。上划前夜,当阳已做好准备。
长坂畅想
作为一个综合实力在全省代管县公司中堪称一流的代管企业,作为一个曾经先行一步并“名动全国”的改革试点,当阳电力的最终取向与抉择,无疑是向其他代管单位发出了一道本原性的考问:农电应当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选择,实质是发展观和政绩观的反映。
当阳地方政府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舍“小”求“大”,舍弃局部利益,力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舍“旧”求“新”,舍弃传统的政府办电、管电思维,力求电力公用事业与经济发展的最佳对接;舍“近”求“远”,舍弃眼前的现实利益,力求为县域经济发展争取长远的用电保障。从更高的视野来看,发展不够是广大农村电网最根本的问题,投资渠道不畅是最现实的问题,体制不顺是最迫切的问题,产权不明是最核心的问题,当阳理顺农电管理关系正是抓住产权这个核心,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的管理体制,优化农电发展机制,以突破电力发展的瓶颈。通过不断地否定和扬弃,不断地比较和修正,其改革历程发出了这样一个信号:大电网大发展,小电网小发展,不强网难发展。
在48万当阳人民的眼里,电力姓“国”还是“地”并不重要。用电更可靠,更实惠,才是“真的好”。2008年全省电力紧急支援当阳抗风救灾给当地老百姓作了一次生动地“比较”,“按往常,以为要摸一个月的黑,没想到三天就来了电”。2009年省电力公司统一开展低电压专项改造,当阳5600户居民从中直接受益,享受了难得的清凉一夏。“还是靠着大树好乘凉”,作为最直接、最广大、最根本的利益相关者,老百姓的感受和呼声才是电力体制改革最有力的评判,虽然由于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他们的诉求和“选择”往往淹没于“专家们”纷纭不止的争论之中。基于社会责任的电力普遍服务,正通过“直供直管”的通道,使这种声音日益强大,并在某种程度上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而对于当阳公司而言,舍弃的是粗放的发展方式,改革不仅仅是名分的变化,更是一次谋求科学发展的嬗变,是挑战,更是机遇。
“不在乎为谁所有,重要的是为谁服务”,在省电力公司与当阳市的座谈会上,省电力公司总经理余卫国一语中的。袁卫东也是惺惺相惜,“供电产权划转,地方政府交的是责任,得到的是保障”。这样的共识,促成了当阳电力管理体制的“完美转身”,也使其理顺过程具有标本性意义。
放眼当阳,一个融入国家大网,受益于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并有统一国网文化作内心支撑的当阳电力,未来,值得期许。
(刊发于2010年11月9日《湖北电力报》)
国网湖北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