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数年前我有幸和好友一同结伴来到神农架林区,这里风景宜人,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这里绿水青山,是大自然的天然氧吧。对于这样一个好去处,同行之中总有好事者想一探它的渊源由来,原来神农架是中国首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自然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三大保护制度共同录入的“三冠王”名录遗产地,这无疑更加增添了神农架的魅力。
谁也不曾想过,时隔多年再次深入接触到神农架林区是通过《在那高山上》这部光伏扶贫纪录片,看完纪录片不由勾起了沉淀多年的回忆,那山、那水、那人,还是一如往年的质朴,不同的是扶贫攻坚路上的点点滴滴岁月累积,让这片葱郁的土地变得更加富饶美丽,充满了无限新生的力量。
对于军人,我有着骨子里的敬佩和崇拜,在我看来军人就是责任担当的化身,是变不可能为可能的代名词。纪录片中的主人公之一吕学银就是一名这样的军人。当得知吕学银是名五级伤残退伍军人,心脏做过支架手术,在紧急出差时因买不到火车座位票,常常要站立两三个小时到省城跑审批手续时,这位外表温和、内心刚毅的60多岁老人的一言一行深深地震撼到了我。
当看到吕学银拎着公文包,在林区的山道上、在河间的小船上、在夜间的火车上不知疲倦地奔波时候,才知道光伏扶贫的工作状态、场所和节奏原来是这样。
三月的神农架林区,海拔高的地方还是大雪封山。林区的17座光伏变电站几乎都在人烟稀少的大山里,道路及施工条件非常恶劣,光伏电站的施工连最原始的骡马队都用上了。作为工程前期征地协议办理的主要人员,吕学银必须在规定的时间跑完所有的乡镇,拿回全部的征地文件,这是项目实施的第一步,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步,如果不能按时完成,电站就无法按计划开工。
曾经有过基建施工经历的我,在施工项目中担任过资料员,我深知其中不易。基建工程中每天浩如烟海的资料办理、繁琐的审批流程办理任何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为了保证资料文件的准确严谨,常常反复校核,每天最不够用的就是时间。
光伏扶贫是政策性很强的产业扶贫,有严格的项目备案流程,还包含政府的电价补贴,项目申请需要大量的支撑性文件,并且每个部门或机构都有各自要遵守的政策法规,协调统一工作中,每一份文件都要字斟句酌、慎之又慎。这样的工作强度对于一般的年轻人而言尚且吃不消,而这位温和细致的老退伍军人却把工作做得紧紧有条,按期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3年的深山坚守,年轻的吕学银把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一这片土地,在他工作过的黄柏山,他为村民们积极争取国家电网公司定点扶贫资金建设的饮水工程也即将验收投入使用。而今已经退休的吕学银,在扶贫工作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地接受返聘,继续完成新的工作使命。
自2017年3月1日,“国网阳光扶贫行动”启动以来,在湖北“三县一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秭归县、巴东县、神农架林区)村级光伏电站建设的战场上,有这样一群电网硬汉,他们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吕学银,有身患胃癌不下火线的王述平,有身处千里之外无暇照顾家人的万要军,正是他们的默默坚守与付出,在100天的时间里,完成了236个村级光伏电站的建设任务,在“三县一区”的每一座高山上留下了扶贫攻坚的时代印迹。